盘点民国政坛大人物的16则惊世名言
CC系干将张道藩负责文化宣传,对左翼文人进行“文化围剿”。他组织人写批判文章,但内容空洞,只会扣帽子。一次会议上有年轻干部问:“张部长,我们批判鲁迅,总得说点具体的吧?”张道藩答:“具体?具体就是他是‘堕落文人’!这四个字就是最具体的。我们要的是口号的力量,不
CC系干将张道藩负责文化宣传,对左翼文人进行“文化围剿”。他组织人写批判文章,但内容空洞,只会扣帽子。一次会议上有年轻干部问:“张部长,我们批判鲁迅,总得说点具体的吧?”张道藩答:“具体?具体就是他是‘堕落文人’!这四个字就是最具体的。我们要的是口号的力量,不
一提起“宁夏王”,大家都会想到马鸿逵,没错,这位在民国西北军阀的谱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,确实在宁夏建立起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,而且家中六房妻妾环绕,聚敛的财富足以用吨计量。
1947年2月3日清晨,南京总统府的灯还亮着,侍从室值勤军官把一份加急电报递到蒋介石手里。电报只有一句话:“李仙洲集团全军覆没,46军不知所终。”据说蒋介石皱了皱眉,随后把电报摔在桌上,转身对随员说了一句:“给韩练成升职,调西北去。”随员一愣,“委员长,他刚把
20世纪30年代中期,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法西斯行为,共产国际提出支持中国工农红军抗击日本侵略者。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,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,制定宁夏战役计划,派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接受共产国际援助。渡河红军(后改称西路军)宣
1949年10月重庆深夜,雨点敲打窗棂的回声格外刺耳。走廊里,一名卫士压低声音提醒:“老爷,蒋委员长的人已经到了。”卧室的门吱呀一声推开,马鸿逵半躺在病榻,脸色发白,额头却渗出细汗——那一刻,他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到宁夏了。
1970年洛杉矶的一家普通医院里,一位体重将近400斤的中国老人躺在病床上,用尽最后力气喃喃自语:"回去...我要回去..."这位曾经叱咤西北的"宁夏王",此刻却在异国他乡孤独地等待着生命的终结。
1970年,洛杉矶春天的一个清晨,某家医院的安静病房里,躺着个浑身颤巍巍的老人。他目光迷离,连最亲的家人来也辨不清面孔,只是嘴巴一张一合,反反复复低声嘟囔,没人在意他说了啥,可有句却清楚传了出来:“我生在中国,死了也得葬在中国……”周围空气很安稳,但却透着一股
西北的荒地,马蹄卷起灰尘。时间在沙丘边停顿过,马家军的故事流淌在这些土地上,多少人提起旧事,却总带着谜团。三股势力,三道分岔路——宁马、甘马、青马,各自掌管一方。名字虽相似,命运却毫不雷同。这里面马上能看出谁是风头最劲的那一位?
“能不能,给台北的大儿子拨个电话?”——1969年12月的旧金山,一声含混的祈求打破病房沉闷。七十八岁的马鸿逵拽着护士袖口,双眼浑浊,像是抓住最后一根稻草。电话终究没有打通,他长叹一声,枕边只剩氧气机的嘶嘶声。
临危受命回宁,于复杂局势中扛起统战重任;谈判彰显谋略,虽未达成目标但争取部分权益;广泛凝聚力量,为宁夏抗战及革命培育新希望……近日,记者从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朱华处了解到,在全民族抗战的关键时刻,张子华受中共中央委派回到宁夏开展统战工作,为宁夏抗
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西北,马鸿逵作为一名军阀掌控宁夏长达17年,通过各种手段积累巨额财富。1949年解放战争尾声,他携三位姨太太和大量黄金仓皇出逃,先到台湾,后转美国,开启一段海外漂泊生涯。起初生活奢华,却因家庭纷争和经营失败而迅速衰落。晚年穷困时,他多次表达
说句心里话,没人能想到,这种“呼风唤雨”的大人物,晚年会是这么个结局。马鸿逵撑着雨伞走在美国的街头,风衣下的背影瘦得让人心里发酸。他这一路,哪里像个昔日王爷,倒像个独自回家的老头。更讽刺的是,家里的事比外头的冷风还扎心:大房小妾都散了伙,孙子还给他一纸诉状,就
1940年隆冬,青海玉树草原上的牧民才让太跪在雪地里,眼睁睁看着马家军士兵把最后一袋青稞面抢走。家里三个孩子已经饿得说不出话,妻子把榆树皮磨成粉煮成糊糊,最小的儿子吃了两口就再也没睁开眼。
清末新政时期,清廷试图在西北推行改革,但因财政匮乏、人才短缺及马家军的抵制而成效有限。辛亥革命后,中央政权更迭频繁,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,对西北的控制均显薄弱。马家军以“拥护中央”为名,行地方割据之实。处于半独立状态。
他的一生恶贯满盈,将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。逃往美国的余生是否过上他想要的生活?当他望着东方喃喃念起“金积堡的稻田”时,可曾想过,那片被他搜刮殆尽的土地,早已在新生政权下换了人间?